戴的意思

汉字
拼音 dài
注音ㄉㄞˋ
部首
部外笔画 13
总笔画 17
结构 半包围结构
五笔 FALW
仓颉 JIWTC
郑码 EHEO
电码 2071
UNICODE 6234
四角 43850
区位码 2087
笔顺编号 12125121122134534
笔顺读写 横竖横竖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捺折撇捺
造字法 形声;内形外声

基本字义

dài   ㄉㄞˋ

  1.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帽子。披星~月。~圆履方。不共~天。
  2. 尊奉,推崇,拥护:~仰。爱~。拥~。感恩~德。
  3. 姓。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3
  • 客家话:[梅县腔]dai5[海陆丰腔]dai5[客英字典]dai5[陆丰腔]dai5[客语拼音字汇]dai4[台湾四县腔]dai5[宝安腔]dai5[东莞腔]dai5[沙头角腔]dai5
  • 潮州话:dai3(tài)<姓>do3(tò)
  • 详细解释

  • dài
  • 〈名〉

    1. (形声。本义:增益)
    2. 同本义 [gain]
      1.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3.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Dai State]
      1. 宋人、 蔡人、 卫人伐 戴。——《春秋》

    词性变化

  • dài
  • 〈动〉

    1.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wear;put on]
      1. 戴,覆也。——《尔雅》
      2.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3.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4.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5.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6.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7.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3.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support]
      1.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4.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5. 敬奉,尊奉 [respect]。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康熙字典

  • 《卯集中》《戈字部》 ·戴 ·康熙筆画:18 ·部外筆画:14
  • 〔古文〕����《唐韻》都代切《集韻》《韻會》《正韻》丁代切,��������去聲。《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廣韻》荷戴也。《書·大禹謨》衆非元后何戴。《孟子》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又《爾雅·釋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過丘南,若爲道負戴。 又値也。《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値也。《爾雅·釋地》戴日爲丹穴。《註》値也。《疏》値日之下,其處名丹穴。 又《諡法》典禮無愆曰戴。《左傳·隱三年》其娣戴嬀生桓公。《註》戴謂諡。 又姓。出濟北,本宋戴穆公後。 又或作載。《禮·月令》載靑旂。《詩·周頌》載弁俅俅。《音義》如字。又與戴同。 又《韻會》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隱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註》戴國,今����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釋文》戴音再。
  • 说文解字

  • 《卷三》《異部》 ·戴
  • 分物得增益曰戴。从異����聲。����,籀文戴。都代切
  • English

    wear on top; support